這五支豆子是日前至日本出差時,再度到 Compass 戶越銀座補的貨。先整理 Compass 官方對這幾支豆子的說明,在試飲後再補充口感分享。
Ethiopia Nekemte G1 Anfillo
衣索比亞・內肯姆特 G1・安菲洛生產國:衣索比亞
收穫時期:2 月
品種:在來種
精製方法:日曬(Natural)
烘培度 : 4 (烘焙度 1~7)
Compass 官方介紹
Compass 官方介紹
--------------------------
這款咖啡豆來自衣索比亞西部內肯姆特(Nekemte)地區的安菲洛(Anfillo)村。曾經因為農藥殘留問題,衣索比亞咖啡一度無法出口,而「雷肯普提(Lekempti)」也成了低等級咖啡的代名詞。然而,如今在生產者的熱情與努力下,它以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的姿態重新復活了。
海拔 1800 公尺以上的涼爽氣候孕育出果實的甜味與絲滑的口感,只需一口,就能留下讓人回味、彷彿撼動記憶般的餘韻。
它不是耶加(Yirgacheffe),也不是西達摩(Sidamo),而是一杯屬於雷肯普提自豪與重生故事的咖啡。這個被人遺忘的產地仿佛再度向我們低語:「我們還沒結束。」
請細細品味這片沉睡森林甦醒般的風味。
海拔 1800 公尺以上的涼爽氣候孕育出果實的甜味與絲滑的口感,只需一口,就能留下讓人回味、彷彿撼動記憶般的餘韻。
它不是耶加(Yirgacheffe),也不是西達摩(Sidamo),而是一杯屬於雷肯普提自豪與重生故事的咖啡。這個被人遺忘的產地仿佛再度向我們低語:「我們還沒結束。」
請細細品味這片沉睡森林甦醒般的風味。
附記:
衣索比亞東北部屬於東非大裂谷一部分的阿法爾(Afar)裂谷近日出現罕見地質現象!沉寂近1.2萬年之久的「哈伊利古比火山」(Hayli Gubbi volcano)首次記錄到爆炸性噴發,火山灰直衝至14至15公里高空。不知,這火山爆發會不會影響到未來衣索比亞咖啡的種植?
網路資料彙整:
--------------------
產地與背景:
這支咖啡來自衣索比亞西部地區,屬於 Nekemte(或寫作 “Lekempti”)產區 — 位於衣索比亞的 Oromia Region。
更精確地,它來自於區內 Anfillo(Anfillo District / Anfillo “woreda”) — Anfillo 是該地區的一個行政區。
Anfillo 所屬的區域生產咖啡為當地重要經濟作物 — 整個 woreda(行政區)約有 50 平方公里種植咖啡。多是由小農/小農合作社(co-op / small-holders)以手工方式栽種與採收,並有乾淨、友善自然環境的耕作與後製處理。
等級、處理方式:
等級: G1(精品等級,瑕疵豆極少)
後製/處理方式: 水洗 (Washed);乾燥使用架床 (drying beds)
品種 / 種類: 衣索比亞當地原生 Heirloom
海拔 / 生長環境: Anfillo-Nekemte 地區海拔大約 1,700–2,200 米。
收成/處理規模: Anfillo 洗豆站 (Anfilo Dry Mill Site) 曾記錄 200 多位小農註冊、全年處理量為約 192 噸。
風味特性:
1. 豆子通常為細長 (long-berry / elongated bean)/大顆 (large bean size) — 這是 Nekemte / Anfillo 的一個特色。
2. 風味傾向「乾淨、平衡、果香與堅果或可可感」 — 柔和、適中酸度、良好的 body / 體質,整體是「圓潤、順口」的口感。
3. 若烘焙與沖煮得當,它能展現衣索比亞咖啡典型的 “地域感 (terroir)” — 同時帶有森林/地域土壤的微妙複雜感,加上典型東非咖啡的清新與果酸特質。
社會生態背景與販售方式:
Anfillo Dry Mill Site 是集中處理站 (washing / dry-mill station),代表產區為小農合作制度 (co-op),由大約 200 位小農共同供應。
農場多為森林或半森林環境 — 咖啡樹生長在遮蔭環境 (shade trees / forest canopy) 下 — 這樣的栽培方式符合永續與生態農法 (shade-grown, bird-friendly, forest coffee),對生態與品質都有利。收成與處理季節大致在每年 11月–翌年 1月。
試飲:
磨豆機: 1ZPresso ZP6-S , 刻度 5.5 (手沖 4-5)
溫控 : 88 度, Fellow EKG Pro
18克 / 300 克水
五段注水 (50/70/60/70/50),前三段隔 30 秒
細粉在第三段加入
ORIGAMI 濾杯搭錐形濾紙
這次採用跟世界冠軍粕古哲類似的沖煮法,採用略粗的顆粒搭錐形濾紙,過程中較少浸泡,但每段沖煮之間則停留 30 秒,讓味道能溶出,讓下段沖煮時能把這溶出的味道帶下來。只是粕古哲在每段沖煮間是停 45 秒。而因為這支豆是中深培,所以我把停留時間由 45 秒 縮短至 30 秒。在前二段沖煮時,減少第一段的注水 10 克,用來提昇甜感。
這支衣索比亞在剛沖好時,醇厚的巧克力及堅果的口感,會讓似為它是哥倫比亞的豆子,而隨之而來的甜味喝完尾韻在口中久久不散,讓人回味。
Colombia Sweet & Flowers
Special Reserve Anaerobic Washed
(甜蜜與花香・特選限量)
採收後的成熟咖啡櫻桃直接裝入袋中,進行 24 小時發酵;接著去除果肉後,再將濕式羊皮豆(wet parchment)置入密閉槽內進行 18 小時厭氧發酵;之後進入水洗流程。
水洗時特別注意避免高水壓,盡量不對羊皮豆造成壓力。
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咖啡同時呈現:
1.水洗法的清澈乾淨感
2.蜂蜜般的甜味與紮實的厚度
是一杯兼具透明感與甜潤香氣、帶有花香與甜蜜尾韻的特選精品咖啡。
Express Crop Fazenda Santa Helena
(特快採收・聖塔赫雷納莊園)
Hawaii Island, Kona
Extra Fancy Kainaliu Farm
(夏威夷可娜・特級 Extra Fancy・Kainaliu 農園)
Kainaliu 農園創立於 1999 年,最初僅有 25 英畝,之後逐漸擴大至 66 英畝。現任莊園主為 Wicklander 家族,他們同時也是 Aloha Hills 農園的擁有者。
Kainaliu 農園位於 可娜產區中較高的海拔 600〜670 公尺,所收成的咖啡櫻桃會運至 Aloha Hills 農園的濕處理站進行精製。
在去果皮(pulping)後,會先進行一晚的 乾式發酵(dry fermentation),接著在曬台(patio)上乾燥,最後以 旋轉式乾燥機(rotary dryer) 完成乾燥處理。
農園的栽培品種組成為:
90% Typica(鐵皮卡)
10% Maragogipe(巨無霸瑪拉戈吉佩)
由於瑪拉戈吉佩豆特別巨大,你可以在豆子中找找那幾顆「超大顆」的咖啡豆,非常有特色。
生產國:牙買加
收穫時期:1 月〜2 月
品種:Typica(鐵皮卡)
精製方法:Fully Washed(全水洗)
這支豆子在今年七月到日本時也有少量買了 100 克。實在太好喝了,這次再請店家在烘度上再少一級,前次是中深焙 (4級),這次就烘至中淺焙 (3級)。在烘度選擇一共有七級。
Clydesdale(克萊斯代爾) 位於聖安德魯(St. Andrew)教區,平均海拔約 1000 公尺,處於幾個藍山咖啡產區的中央位置,是歷史悠久的重要產區。
運輸路線方面,這批藍山咖啡自牙買加的金斯敦港出發,在巴拿馬的科隆港轉運後橫跨太平洋,再於台灣高雄進行第二次轉運,最後才抵達日本橫濱港。由於已無直航日本的航線,需經過台灣,因此整段運輸花費了 約 40 天 才抵達。
今年的咖啡豆 顆粒大、外觀漂亮,是近年來品質最佳的一批。
請務必享受這款新鮮烘焙的藍山咖啡,感受其濃郁迷人的香氣與獨特的風味差異。
Special Reserve Anaerobic Washed
(甜蜜與花香・特選限量)
烘培度 : 4 (烘焙度 1~7)
這款咖啡豆來自哥倫比亞烏伊拉省南部、聖阿古斯丁市(San Agustín)阿爾亨蒂娜(Argentinia)地區,由致力於森林保護的生產者組織 ASOGUARD 所栽種。該組織由 140 個家庭組成,而這批咖啡由其中 30 個家庭共同生產。
ASOGUARD 成立於 2002 年,最初是為了鼓勵農民從古柯(可卡因原料)轉型到咖啡栽培。組織一邊守護當地自然環境,一邊致力於生產高品質咖啡,不斷精進技術。他們既生產傳統水洗處理,也嘗試近期熱門的厭氧發酵法。
本批次的製程如下:
這款咖啡豆來自哥倫比亞烏伊拉省南部、聖阿古斯丁市(San Agustín)阿爾亨蒂娜(Argentinia)地區,由致力於森林保護的生產者組織 ASOGUARD 所栽種。該組織由 140 個家庭組成,而這批咖啡由其中 30 個家庭共同生產。
ASOGUARD 成立於 2002 年,最初是為了鼓勵農民從古柯(可卡因原料)轉型到咖啡栽培。組織一邊守護當地自然環境,一邊致力於生產高品質咖啡,不斷精進技術。他們既生產傳統水洗處理,也嘗試近期熱門的厭氧發酵法。
本批次的製程如下:
採收後的成熟咖啡櫻桃直接裝入袋中,進行 24 小時發酵;接著去除果肉後,再將濕式羊皮豆(wet parchment)置入密閉槽內進行 18 小時厭氧發酵;之後進入水洗流程。
水洗時特別注意避免高水壓,盡量不對羊皮豆造成壓力。
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咖啡同時呈現:
1.水洗法的清澈乾淨感
2.蜂蜜般的甜味與紮實的厚度
是一杯兼具透明感與甜潤香氣、帶有花香與甜蜜尾韻的特選精品咖啡。
試飲:
磨豆機: 1ZPresso ZP6-S , 刻度 5.5 (手沖 4-5)
溫控 : 88 度, Fellow EKG Pro
18克 / 300 克水
四段注水 (50/70/60/120),前三段隔 30 秒
細粉在第三段加入
ORIGAMI 濾杯搭錐形濾紙
這次採用跟世界冠軍粕古哲類似的沖煮法,採用略粗的顆粒搭錐形濾紙,過程中較少浸泡,但每段沖煮之間則停留 30 秒,讓味道能溶出,讓下段沖煮時能把這溶出的味道帶下來。只是粕古哲在每段沖煮間是停 45 秒。而因為這支豆是中深培,所以我把停留時間由 45 秒 縮短至 30 秒。在前二段沖煮時,減少第一段的注水 10 克,用來提昇甜感。同時少一段等待,來減輕整體的厚重感。
這支可倫比亞第一口喝下時,略厚的香甜的巧克力口感,是哥倫比亞沒錯,雖然是中深焙,但它的厚重感又不會搶走香氣。之前那支哥倫比亞在中段才有甜味出來。尾韻在口中舌尖上留有溫潤的巧克力味道,但口腔內又有甜感香氣在流竄,並逐漸反客為主。
喝到中段,溫度略降時,整體的厚重感愈發明顯,在略帶點微微那種高濃度巧克力的苦味中,口腔因巧克力苦味加上唾液後感受到甜感,是大人的味道。早上來一杯,讓思路更加清明。
Express Crop Fazenda Santa Helena
(特快採收・聖塔赫雷納莊園)
烘培度 : 3 (烘焙度 1~7)
Compass 官方介紹
---------------
Compass 官方介紹
---------------
Compass Coffee 完全獨家引進 全球最快速、第一批手採的巴西咖啡生豆。限量供應,並於 9 月空運到貨——請把握這段期間,享受「最快抵達、最新鮮的當季風味」。
聖塔赫雷納(Santa Helena)莊園位於海拔 950〜1300 公尺、巴西南米納斯州(South Minas)卡爾莫・德・米納斯(Carmo de Minas)地區,被精品咖啡愛好者視為聖地。
以雄偉的曼蒂奎拉山脈(Mantiqueira Mountains)為背景,這座莊園除了地理位置優越外,也因土壤與氣候條件卓越而聞名,具備孕育頂級咖啡豆的最佳環境。
聖塔赫雷納莊園已擁有 四代咖啡生產歷史,始終堅持傳統農法。在這片土地上,所有農事作業都以純手工方式進行,為保護咖啡豆品質而避免使用機械化作業。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但莊園仍致力於生產並被市場認同為「最高品質的豆子」。
聖塔赫雷納(Santa Helena)莊園位於海拔 950〜1300 公尺、巴西南米納斯州(South Minas)卡爾莫・德・米納斯(Carmo de Minas)地區,被精品咖啡愛好者視為聖地。
以雄偉的曼蒂奎拉山脈(Mantiqueira Mountains)為背景,這座莊園除了地理位置優越外,也因土壤與氣候條件卓越而聞名,具備孕育頂級咖啡豆的最佳環境。
聖塔赫雷納莊園已擁有 四代咖啡生產歷史,始終堅持傳統農法。在這片土地上,所有農事作業都以純手工方式進行,為保護咖啡豆品質而避免使用機械化作業。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但莊園仍致力於生產並被市場認同為「最高品質的豆子」。
網路資料彙整:
----------------------
基本背景:
Fazenda Santa Helena 位於巴西南米納斯(Minas Gerais 南部)地區,具體鎮區是 Carmo de Minas。莊園海拔約在 950–1300 公尺之間。這樣的海拔+氣候與地形條件,是許多精品巴西咖啡豆生長的理想環境。
擁有多代咖啡種植歷史:Fazenda Santa Helena 為家族經營的咖啡莊園,以傳統方式栽培咖啡,非大量機械化,而是保持手採與人為分級,以確保豆子的品質。
風味與特色:
甜感、平衡性高,酸質不強烈,適合喜歡順口、稍微甜潤風味的人。若以中焙或日曬處理來烘焙,可能會展現堅果、巧克力底蘊,加上巴西豆典型的厚實口感。
農園理念與品質管理:
Fazenda Santa Helena 重視自然環境與永續經營,儘量避免機械化採收與粗放管理,以手工控管品質。這對於維持精品咖啡豆的一致性與風味穩定非常重要。
由於產量相對低於工業化大農場,而豆子品質、分級與處理都更精緻,也讓 Santa Helena 成為精品市場中較受重視的莊園之一。
Fazenda Santa Helena 是巴西南米納斯地區一個傳統且重視品質的莊園。它以 950–1300 m 海拔、傳統手工栽培與日曬處理著稱,並提供平衡、甜潤、厚實口感的精品咖啡豆。若你喜歡巴西豆典型的堅果/巧克力底蘊,配上溫和酸質與整體順口感,這款莊園豆是值得嘗試的選擇。
試飲:
磨豆機: 1ZPresso ZP6-S , 刻度 5.5 (手沖 4-5)
溫控 : 88 度, Fellow EKG Pro
18克 / 300 克水
四段注水 (50/70/60/70/50),每段隔 30 秒
細粉在第三段加入
ORIGAMI 濾杯搭錐形濾紙
這次採用跟世界冠軍粕古哲類似的沖煮法,採用略粗的顆粒搭錐形濾紙,過程中較少浸泡,但每段沖煮之間則停留 30 秒,讓味道能溶出,讓下段沖煮時能把這溶出的味道帶下來。只是粕古哲在每段沖煮間是停 45 秒。而因為這支豆是中深培,所以我把停留時間由 45 秒 縮短至 30 秒。在前二段沖煮時,減少第一段的注水 10 克,用來提昇甜感。同時少一段等待,來減輕整體的厚重感。
這支聖塔赫雷納第一口喝下時,淡淡的木質香氣,讓人覺神清氣爽。但當覺得味道有點淡的時候,這時中段溫度略降,口感轉為可可味道加重了,有點像中焙的哥倫比亞,但又沒哥倫比亞的厚重感。
喝到中尾段,溫度略再降時,整體的甜味愈發明顯,而且滑口順滑的口感但又帶一點點甜味,一杯咖啡在前、中、後段都有不同的口感及享受,讓一天的開始在咖啡香中啟動。
Hawaii Island, Kona
Extra Fancy Kainaliu Farm
(夏威夷可娜・特級 Extra Fancy・Kainaliu 農園)
烘培度 : 3 (烘焙度 1~7)
生產國:夏威夷島(Hawaii Island)
收穫時期:2025 年 1 月
空運到貨:2025 年 2 月
品 種:Typica、Maragogipe(瑪拉戈吉佩)
精製方法:Fully Washed(水洗)
Compass 官方介紹
收穫時期:2025 年 1 月
空運到貨:2025 年 2 月
品 種:Typica、Maragogipe(瑪拉戈吉佩)
精製方法:Fully Washed(水洗)
Compass 官方介紹
------------------------
Kainaliu 農園創立於 1999 年,最初僅有 25 英畝,之後逐漸擴大至 66 英畝。現任莊園主為 Wicklander 家族,他們同時也是 Aloha Hills 農園的擁有者。
Kainaliu 農園位於 可娜產區中較高的海拔 600〜670 公尺,所收成的咖啡櫻桃會運至 Aloha Hills 農園的濕處理站進行精製。
在去果皮(pulping)後,會先進行一晚的 乾式發酵(dry fermentation),接著在曬台(patio)上乾燥,最後以 旋轉式乾燥機(rotary dryer) 完成乾燥處理。
農園的栽培品種組成為:
90% Typica(鐵皮卡)
10% Maragogipe(巨無霸瑪拉戈吉佩)
由於瑪拉戈吉佩豆特別巨大,你可以在豆子中找找那幾顆「超大顆」的咖啡豆,非常有特色。
網路資料彙整:
--------------------
地理、產區與栽培環境背景:
Kainaliu 位於夏威夷大島 (Big Island) 西側,可娜咖啡產區中,是傳統咖啡栽種地之一。
可娜區 (Kona) 所在的是火山坡地 — 土壤為火山岩/玄武岩衍生的礫石與火山灰土,礦物質豐富、排水良好、pH 偏酸/中性,非常適合咖啡 (Coffea arabica) 成長。海拔範圍通常約 500–3,200 英呎 (約 150–975 公尺);Kainaliu 屬於這範圍內。
可娜區氣候特性對咖啡風味形成很重要:早上日照使櫻桃成熟、午後雲霧與陣雨防止高溫與過乾,夜間氣溫又早晚有良好的溫差,有利糖分累積與櫻桃品質。
此區多為小農 / 小面積農場 (many independent family farms),耕種面積通常不大 (多為數英畝),多靠手工採收,控制品質。
可娜 (Kona)/Kainaliu 咖啡特色 — 風味、處理、主要品種:
品種:
主要種植的是所謂 “Kona Typica” (或 Typica / Arabica),幾乎是全區統一品種。
處理法:
多為水洗 (washed) 處理後,再在日曬平台曬乾 (sun-drying on raised beds / hoshidana decks) — 這是傳統且常見的處理方式。
產量/農場規模:
Kona 地區有超過 600 / 630+ 座小農場 (家庭經營農場),每座農場通常只有幾英畝 (2–5 英畝常見),因此產量有限。
風味特徵 (一般認知的 “Kona 典型風格”):
1. 柑橘或輕柔果酸 (citrus / mild acidity) + 明亮清爽感。
2. 圓潤、細膩 body (中等到偏輕–中 body),通常沒有強烈苦味。
3. 帶有巧克力、奶油、可可、堅果、淡花香、蔗糖甜香等甜潤與溫潤香氣。這些特性讓可娜 (尤其是高品質等級) 被視為世界頂級精品咖啡之一。
4. 風味會依照農場海拔、土壤、微氣候與烘焙/處理差異有所不同 — 比如高地 (靠近山坡) 的可能偏向乾淨明亮果酸/花果/莓果調;低地或中地可能更偏甜潤、堅果/巧克力傾向。
歷史與社會背景 — 為何 Kainaliu/Kona 農園值得重視
Kainaliu 地區乃傳統可娜咖啡農業核心區之一。早期開墾者中有不少是來自日本的移民 — 特別是第二代或次男 (second-sons),他們在夏威夷租地耕種咖啡,逐漸建立起可娜咖啡的名聲。
今天,可娜咖啡大多由上百/幾百戶小農 (family farms) 組成,每戶僅數英畝,這使得可娜咖啡具有「多樣性」與「區塊 (lot)/莊園 (estate) 個體差異」顯著性。
雖然產量有限,但由於火山土壤、氣候、手工採收與精心後製,可娜咖啡被視為世界頂級精品之一,其產豆價格與名聲都相對偏高。
農業與文化亦結合 — 在部分地方 (例如曾有的咖啡試驗站) 進行研究,以提升咖啡樹健康、了解火山土壤與氣候對咖啡品質的影響。
附記:
這次台北南港展覽館的咖啡展也有入手 Kona 及 Ka U,屆時再來比較二者在風味上有何不同?
Blue Mountain No.1 Clydesdale
(藍山 No.1 克萊斯代爾)
(藍山 No.1 克萊斯代爾)
烘培度 : 3 (烘焙度 1~7)
生產國:牙買加
收穫時期:1 月〜2 月
品種:Typica(鐵皮卡)
精製方法:Fully Washed(全水洗)
這支豆子在今年七月到日本時也有少量買了 100 克。實在太好喝了,這次再請店家在烘度上再少一級,前次是中深焙 (4級),這次就烘至中淺焙 (3級)。在烘度選擇一共有七級。
在牙買加政府嚴格的品質標準下,藍山咖啡必須通過由 牙買加農水省管理的「牙買加農產品規範管理局(JACRA)」 所進行的各項嚴格檢驗,只有完全符合所有條件的豆子,才能冠上「藍山(Blue Mountain)」之名。
Clydesdale(克萊斯代爾) 位於聖安德魯(St. Andrew)教區,平均海拔約 1000 公尺,處於幾個藍山咖啡產區的中央位置,是歷史悠久的重要產區。
運輸路線方面,這批藍山咖啡自牙買加的金斯敦港出發,在巴拿馬的科隆港轉運後橫跨太平洋,再於台灣高雄進行第二次轉運,最後才抵達日本橫濱港。由於已無直航日本的航線,需經過台灣,因此整段運輸花費了 約 40 天 才抵達。
今年的咖啡豆 顆粒大、外觀漂亮,是近年來品質最佳的一批。
請務必享受這款新鮮烘焙的藍山咖啡,感受其濃郁迷人的香氣與獨特的風味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