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每人在看車時的點不同,駕車的需求, 預算也不同,所以每人的想法不同,也沒有對錯,只有選適合自己的車。要油車、PHEV、油電、輕油電、HEV、e-Power ...😂,太多選擇。此篇主要是分享自己選擇 Nissan X-Trail e-Power 的過程。
去年 (2023) 四月左右,手上已開了 22 年的 Nissan Cefiro 3000 /A33 第四代除了引擎吃機油的狀況更嚴重外,變速箱在冷車時也要將近 20 秒左右才能入 D 檔。所以冷車時都要先入 1 檔,再推回 D 檔,表示變速內部有漏油現象,開始老化。雖然外觀在遠觀看起來仍看的過去,但重要在動力部分其實已難再負荷下去。
抉擇
在去年五月左右,在一次例行性回廠保養時,在跟熟識的技師討論 Cefiro 再維修下去,除了部分零件不好取得外,也有著安全性的風險。如要換車,因為家裡是公寓要拉充電樁有難度,另外在生活圈裡也難找充電樁。而主要假日常出外空拍,在郊外難找充電樁,但又想能體驗電車的駕馭感。
開了 20 多年轎車,也想換一下休旅車。其實當時也有考量如 Lexus RX 系列,但我個人是 Nissan Fans,如 Nissan 能有一個好的選擇,我會傾向於先考慮 Nissan。這時技師提到裕隆要引進 X-Trail e-Power (以下簡稱 e-Power),簡而言之它就是一台背著發電機的電動車。它搭載一顆三缸 1500 C.C. 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引擎,這顆雖有 204 匹的實力,但在 e-Power 上則封印在 158 匹的出力。因為只用來發電,所以可以針對不同出力發電要求而調校之最佳化,而使熱效能在 46% 左右。
其實,買車除了這些規格外,至少我個人第一眼仍是會看外觀是否對眼😁。看到 X-Trail e-Power 的外型,果然霸氣好看。照片出處。
影片摘自 Nissan 官網 |
另外它因為動力是完全由電力驅動的電動馬達來帶動,所以也沒有變速箱,在結構上也較一般油電車來的簡單。跟 HONDA Fit e:HEV 又不同,Fit e:HEV 是在高速行駛時由引擎介入傳動;跟 e-Power 在低中高速全都由電力驅動不同。當然,在當下仍有一些疑問,在做了些功課後,發現 Nissan 在 2016 年就開始發展 e-Power 技術,而目前台灣引進的 X-Trail e-Power 是全車日本原裝進口,搭載第二代 e-Power 技術的車。而且 X-Trail e-Power 在日本也已銷售一陣子,應不會有太多問題。而且它搭載了許多 Nissan 黑科技,這讓是 Nissan Fans 的我,相當看好它。
接下來有預約試駕,而試駕時是台『黑頂晨曦金搭橘黑雙色內裝』,也相當好看。而在試駕過程中,油門反應也相當輕快。當時車上除了業務在副駕外,後座也坐了三個大人。在高速公路上也試了跟車功能等等。整體操控性及平穩度都比 Cefiro 好很多。小孩身高 180,坐在後座的空間的餘裕度也跟 Cefiro 很接近。
本來打算是下訂黑頂富士白,但那陣子在路上都看到白色黑頂的車子,所以在跟家人討論後,所以找了一個好日子,就跟 Nissan 下訂了 X-Trail e-Power 黑頂晨曦金搭橘黑雙色內裝。不過,當時 (2023年) 600 台的首批配額早已被預訂一空,而現在下訂大概排在第 2500 台順位左右。因為我預訂的是黑頂晨曦金搭橘黑雙色內裝,這個組合是要下訂了才排進生產,至少要等半年。不過,心想 Cefiro 應可以再撐一年左右,所以就下訂等車來了。
而在去年 8 月,剛好因為到日本橫濱出差,除了趕快去朝聖現在已經拆除的橫濱鋼彈外。
途中也去橫濱 Nissan Gallery 展示中心參觀。除了看到電動版的 Z 外,也看到許多款搭載 e-Power 的車款。這讓我對 e-Power 的信心指數再提昇不少。
忽然在展場的正中間區域看到了一台熟悉的車型@@"。這不就是 X-Trail e-Power 嗎? 而且顏色剛好就是我訂的黑頂晨曦金。心想,應再半年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了吧😁。
意外
時間很快來到今年 (2024年) 三月,Nissan 告知在六月可以交車了。在等了一年一個月,它終於要到港。不過,考量個人行程安排,最終訂在七月六日交車。七月六日當天農曆 宜 結婚 嫁娶、納采、旅行 出遊 出行、搬家 移徙、搬遷新宅、喬遷新居、入宅,看來是相當不錯的日子。
在六月底的時候,業務通知要交付證件準備領牌。當天星期六一早全家一起到車廠交付證件,並再確認交車相關事宜。在離廠沒多久,Cefiro 引擎蓋傳來一陣濃濃的焦味,隨即冷氣也就不冷了。這幾天白天都在 35 度高溫下,不到一分鐘,車內就有如烤箱。這時我們立刻調頭回到車廠。經技師檢查,冷氣壓縮機可能因天氣太熱,已燒毀損壞,已不建議再繼續開,只好讓它提早退休停在車廠了。
它陪伴我們全家 23 年,跟著我跑遍全台空拍,從北端鼻頭角到南台灣佛光山;或是 36 小時爆肝之 700 公里,夫妻樹曝星軌;或是全家在參加台鐵幸福 100 活動時,在短時間內跑遍全台 100 個車站蓋章。現在是它休息的時候了,里程數留下它最後的記錄。
二台車,不同世代,都搭載著當時 Nissan 最佳引擎。Cefiro A33 搭載得獎的 3000 cc VQ V6 220 匹引擎,還記得剛入手時,有一天還連續發動三次,以為它沒發動。其實是太安靜了,只能看著引擎轉速錶有起來,才知它已發動。現在即將由搭載 KR15DDT 三缸 1500CC 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引擎 + 二代 e-Power + e-4orce + ProPilot,集 Nissan 黑科技一身的 X-Trail e-Power 接手。
這實在是在意料之外的第一個意外,不過 阿東所長 很貼心的很快協調了一台代步車,讓我們在七月六日交車前,可以有代步車可以使用。這也是第二個意外,也算是驚喜。沒想到代步車是最近同樣很火的 X-Trail 輕油電版。不過,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如何開油箱蓋加油 😂? 原來新款 X-Trail 在駕駛座沒有油箱蓋開關,只要在車子是解鎖狀態,油箱蓋才能開啟,也算是貼心的設計。
輕油電除了在動力、懸吊系統不同,沒有 e-4orce,以及部分配件不同外,主要在車高、車內視角上都跟 e-Power 一樣。這樣我可以在 e-Power 來之前,有機會先行適應。因為 Cefiro 轎車跟休旅車在車身高度以及視角上都不同,需要時間適應。
而 X-Trail 輕油電搭載位於車輛底盤內的「12V鋰電池系統」,可提供馬達電能外同時供應車上的電力系統電能。鋰電池的輸出電流大,可提供馬達輔助動力與引擎快速啟動,12V 與車上鉛酸蓄電池工作電壓相同,不像 48V 輕油電系統要多一個逆變器轉換電壓,大大節省了往後保養維修的麻煩。但相對的在動力輔助能力就沒有 48V 輕油電來的明顯,這個取捨就看每人的需求及想法。
這是輕油電版的引擎室,跟 e-Power 版本明顯不同之處是 12V 電瓶配置在引擎室裡,而 e-Power 的 12V 電瓶是在車尾行李箱側邊。
而輕油電版因為有搭載引擎怠速熄火功能,所以引擎室裡這顆 12 V 電瓶是使用 GS EFB LN3 70Ah 720A 怠速起停電池。而 e-Power 的 12V 電瓶並不用來啟動引擎,只用在電門關閉後防盜系統運作以及各項燈光照明,所以只用一般的 2L 電瓶。主要是因為 e-Power 的引擎啟動是由鋰電池負責。
這幾天在開這台輕油電,我是把怠速熄火功能關閉。不過輕油電版的怠速熄火功能,在每次啟動時預設都會啟用,所以要在每次啟動引擎後,再手動關閉這項功能,算是有點不方便。
而車內的 12.3 吋數位儀錶板、12.3 吋影音主機跟 e-Power 也大部分相同。 ProPilot 系統,車內中控台、音響、空調,也都差不多相同,可以先行適應。很感謝 阿東所長 在這訂車過程中細心的安排與幫忙。這台輕油電是中規款,所以並未搭載抬頭顯示器。
而在同樣有懸浮式排檔座上,有同樣的電子排檔桿,但外型跟 e-Power 略有不同。而位在排檔桿下方是 D Mode 撥桿,用來選擇油門反應是標準或 Sport,而 e-Power 在這裡則是採旋鈕方式,用來選擇五種油門反應模式。
輕油電使用跟 e-Power 同一個 KR15DDT 三缸 1500CC 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引擎。204 匹馬力,30.6 kgm 的扭力,一上路開起來油門的感覺就是比 Cefiro 3000 A33 輕快。方向盤在低速時,操控起來更省力。但伴隨而來的是要點時間重新適應較高的車高及視角變化。 另外,從 Cefiro 全手動到 X-Trail 輕油電的電子花車,很多事情都要重新學習。
1、早上上班在台北巿巿區,摩托車好多,休旅車較高,都只看到頂頂安全帽呼嘯而過😂。
2、我把二側照後鏡由原本水平,調整為略微往下,這樣有助於發現摩托車。
3、車道感明顯變窄,壓迫感較重。第一次回到家裡巷子,以為都快要擦到二側停放的摩托車。
4、第一次回到家,已停了 20 多年的停車位,花了很久才把車停好😂。
5、停車時仍習慣用二側照後鏡,看著環景不會停車😂。不過,二天後就慢慢相信它,用它當參考還不錯用。
6、車前儀表板太多資訊,開車時要小心,建議停車時再慢慢檢視。
7、開車 30 多年,在高速公路首次體驗了跟車系統,很新奇,不錯的體驗,這樣長途開車輕鬆多了。
8、慢慢習慣用 Auto Hold,透過腳踩煞車的力道來決定是否要啟用 Auto Hold。
9、第一次停車,小孩要拿行李箱的東西,弄半天後行李箱打不開,原來是要入 P 檔才能打開😂。
幾天下來,我已開始適應 X-Trail 輕油電了的車高及視角。車子相當好開,油門反應比 Cefiro 輕快很多。不過,車子的搖晃程度,感覺比在試駕 e-Power 時較明顯,或許是因為懸吊系統不同加上沒有 e-4orce 之故,這部分等 e-Power 交車時再來比較。
而平時主要是上下班代步車。我的路程主要是從新北巿走中興橋轉信義路,然後一路開到信義區上班。其實在上班尖峰時間,車子走走停停的時間也較多,油耗平均下來大概在每公升行駛10公里左右。原則上, e-Power 在巿區塞車應會有更好的表現,到時再來比較看看。下張照片,大概是二天上下班的路程。
相遇
終於到了七月六日上午,全家開著 X-Trail 輕油電到交車中心還車時,就看到貼心的阿東所長站在門口等我們。一進到交車中裡,第一眼就看到一台黑頂晨曦金的 X-Trail e-Power 停在那裡。全交車中心,就這一台黑頂晨曦金,應就是它了。
黑頂晨曦金的配色,屬於訂製款。也就是下單後才排入生產。所以每一批到港的 X-Trail e-Power 也都只有一到二台的配額。所以等車的時間比其他顏色要更久,不過等待是值得的,黑頂晨曦金真的好看。一眼望去正在準備交車的 X-Trail 大部分都是白色或黑色,心想,幸好有選擇黑頂晨曦金😂。
小孩拿出之前收藏的 X-Trail e-Power 模型車跟實車合影。
阿東所長很細心的花了一個半小時,詳細說明了車子各項功能以及儀錶板的各項資訊。因為之前已開了二星期的輕油電版本,大部分功能是幾乎都差不多,所以這部分很快就進入狀況。在完成交車程序後,坐進駕駛座,按下啟動鍵。它還是『安安靜靜』,沒有輕油電引擎發動的聲音,因為它是『純電動力啊😅』。
輕踩油門,油門的腳感在啟動時比輕油電略沈,有點像 Cefiro 的感覺,但車子就安安靜靜的移動了。出廠駛進道路,再略踩油門後,就有電車的加速感了。開了二天,大致感覺如下,
1、油門初段略沈,但車子反應很線性,加速很快。
2、轉彎時反應比輕油電版更快,相對來說有點轉向過度的手感。或許是四輪傳動加上 e-4orce 系統配合,在過彎車子反應很精準,方向盤的節奏感在習慣前要放慢一點。
3、引擎如在行駛中啟動發電,其實沒有明顯感覺。有時要看儀錶板才知引擎啟動了。但,如在停車狀態下,引擎啟動發電時,在引擎啟動的瞬間,車子則會明顯的震動一下。因為少了環境音,雖有主動降噪系統降噪,但引擎運轉的聲音仍略為明顯。
4、Auto Hold,在起步解除時比輕油電版更滑順。輕油電版在 Auto Hold 啟用下,如維持在 D 檔,這時如起步,因為要略踩油門,解鎖 Auto Hold,如沒拿捏好腳感,瞬間會點車子往前帶或著是車子會略為小晃一下。
另一種方式是在停車時,煞車不踩到 Auto Hold 啟用,這時進 N 檔,接著要行駛時排入 D 檔,這時輕油電就會起步順利不晃,主要也是讓在後座的乘客較舒服。
但 e-Power 版本在 Auto Hold 狀態下,無論在 N 檔 D 檔,在踩下油門起步時,在由靜止到起步,都很滑順。不會有輕油電因為引擎 D 檔怠速因為煞車瞬間釋放的晃動感。
5、輕油電在放油門時,透過馬達回收電力的力道無法調整,油明一放,因為電力回收力道而車子的反拉力,這讓後座乘客有點不舒服。但 e-Power 在電力回收力道在 D 檔、B 檔以及 e-Padel 有三種不同的強度。在 D 檔的反應跟一般油車一樣,這讓乘客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在下一篇文章,會再進一步分享 D 檔、B、e-Padel 以及陡坡緩降系統的使用體驗。
6、在高速公路有體驗了跟車系統。啟用跟車系統,並設好跟車車距,感覺開起來很輕鬆。這時有車介入時,e-Power 會煞車保持距離,但過程不會不舒服。只是車道維持仍不習慣方向盤被掌控的感覺,方向盤仍由自己操控。
二天下來的初體驗,感覺車子在巿區動力十足,加速輕快。有著電車的動力加速感,加上雙馬達四輪傳動,e-4orce 系統在轉彎及煞車的介入輔助,在入彎時很『殺』,在『煞』車時很穩,沒有輕油電的點頭狀況。在動力、操控部分的體驗很讚。只是,在交車的第一天,馬上就下起大雨😂。只能心想,這是『遇水則發』啊。
另外,e-Power 這次內裝是選擇了橘黑雙色內裝,在部分的內裝有點不同,這部分會在下一篇文章再做分享。例如,個人就覺 e-Power 的電子排檔桿較時尚,P 檔按鈕在前上方,這樣排檔桿較窄,握感也較好。另外,在晚上時,排檔桿周圍有氣氛燈,質感提昇不少。第二篇分享文,會花點時間體驗 e-Power 的各項功能,再整理跟大家分享。
後記:
這篇主要從我個人的需求環境的限制,生活圈的不同,在動力、電子系統,各方面的比較上來分享兩篇文章,如果有興趣那大家再依照自己的一些需求來決定。
因為也有朋友是純電車的支持者,他們對這種自主發電的純電車其實也有抱持著不同的看法,其實都沒有什麼對或錯的問題,主要在家裡生活圈上是否有充電的地方以及各位對里程焦慮不安,是否有特別的要求也這樣會有不同的想法。
第一篇文章主要是想分享我為何要選擇這一台車的原因。大概再大概在兩個禮拜後我會針對這兩禮拜我開車下來的心得做一篇較技術上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